时间:2024/6/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人的一生,有一个心路发展的历程,这个历程由数个成长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自我价值定位中走到下一个阶段。这种自我价值定位,密切影响着每个人的现阶段心理情绪及未来的发展。所谓“自我价值定位”,就是一个人对现阶段自我成长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能力大小的评估。在抗疫心理援助活动期间,我在为一些被宅在家里的大学生,宣讲心理科普知识,其中讲到“现阶段自我价值定位”与个人的“价值观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时,有个学生提出:“在大学城里,医科大学、理工大学、技术职业高等学院,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在精神上和气质上给人的感觉有明显的不同。那么影响精神和气质的,是不是该三所学校的学生们自我价值定位不同而形成的呢?”我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活动及言行都与自我价值定位有密切的联系。三所学校不同的集体价值观教育思想,确实会塑造三种不同的精神面貌。这三种不同的面貌除了因于三个学校的不同文化氛围外,还由于学生的自我价值定位所决定。这种自我价值定位还将深刻影响着学生们的心理变化,也将对其发展方向起到巨大影响和改变作用。(“价值观缺陷”可以参阅作者的《如何预防青少年掉入空心病陷阱》一文)持价值观影响着气质、精神及心理,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很多。德国心理学家Horney在她的《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说道:“我来到美国,在这里发现,和我在欧洲国家看到的情况相比,这里的人们在气质和神经症等很多方面都差别很大,能解释这一点的,就只有文化的差异这个因素。”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会直接导致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出现差异。中国当代心理治疗师吴熙娟女士也曾说:”当她结束美国的留学生活回国时,她的弟弟说她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已经与出国前完全不一样了。”她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的女孩说话时常带有攻击性,台湾的女孩说话委婉斯文。她认为人的气质形成和改变,主要与个人的文化学习和自我价值观定位相关联。美国心理学家George.Alexander.kelly讲过两句非常有价值的话,“人是通过析解事物的反复现象来预期事件的。”“个人之间的差异存在于各自对事件作出析解的架构之中。”(可以参阅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我对这两句话的解读是:人是通过对自我与身边一切的人和事所产生的利害关系,来定位自己现阶段的价值,而由这个现阶段的自我价值定位去衡量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上文这群听我讲课的学生中,有一个深陷网络游戏的学生,我和他进行了单独交流。他从小学到初一,学习成绩在班上都是比较好的。到了初二下学期,他感觉所学课程内容难度有所增加,也比较乏味,而网络游戏能让他很快乐。在此期间他虽然受到颇多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但他觉得读书实在又累又苦,根本就比不上在网络游戏里能获得的唯我独尊的自我价值成就。随着游戏的沉迷,成绩的下滑,他心里反复出现的是:反正考不进重点高中了,到时候就读非重点高中吧,或者就读职业高中呗,都是中学不如选择压力小一点的,这样才会轻松!中途他也偶尔认真的学习了一段时间,但他觉得读书实在是乏味。最终他未能进入重点高中,高考只考取了专科学校。到了专科学校里,他感到学校环境差,学习氛围松散,对所学的专业也不感兴趣。然而他们学校对面的两所重点大学,环境优美,名师众多,学习气氛浓烈,每个学科专业性很强。在与重点大学学员的交流中,对方意气风发,对将来考研读博,甚至去科研单位发展等话题侃侃而谈。而他自认为所读学校里很难学到好知识,只能混一个毕业证。他觉得前途渺茫,不知何去何从,心理焦躁不安,情绪易怒,不知所措。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他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学习能力不够,而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采取了妥协态度,没有积极的寻找改善方法,就消极地认为自己内在能力不够的价值定位。这种负面的自我定位,也阻碍了他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致使他在现实中未能有效的获得心理支持,放纵自己的消极情绪,从网络游戏中获取虚拟的精神快乐,从而放弃了努力学习的能力。其实,这是由消极的自我价值定位造成的“价值观缺陷”的病态心理。关于自我价值定位,很多人都曾有过。但只要人在前进的路途醒悟,及时做出积极的调整,就能取得积极的结果。曾经有一个正要参加高考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由于连续几次的模拟测试,成绩都很不理想,心理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自认为高考就会失败,于是就打算放弃,甚至临近高考的前半个月,还逃离学校。后来通过心理医生的耐心疏导,消除了负面情绪,积极面对高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重点大学。消极的自我价值定位,容易让人产生低落的情绪,面对困难轻易妥协,失败比率自然加大。失败的次数越多,人内心获得的支持力就越少,人的潜能就越不容易发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悲观的认命心理。积极的自我价值定位,让人充满乐观正能量的心态,去勇敢面对困难,成功的机率自然就增大。人获得成功次数越多,内心成就感的支持力度就越强,面对困难的信心越足,潜力就越易被开发,意想不到的成功就会产生。中国当代学者邓晓芒,曾自述过他的早年成长历程。在文革时期,初中毕业的他被下放到湖南农村做农民。此时他和许多人一样,都认为这一生就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度过。唯一不同的是他对知识有非常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敦促着他去努力学习。当时的他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价值定位,就是要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即使是农民也要弄清那些影响世界的政治人物所说的话是不是真理。在下放到农村的十年里,只要是印刷体的书籍他都会去读。当国家恢复高考后,他返回了长沙,可是因为家庭成分的关系他不能参加高考,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放弃学习。那怕在生活最困难时,他只能做临时工、搬运工都没有停止学习,甚至把当时大学本科哲学系所有的相关课程都自学完成。直到年家庭成分审核放开后,只有初中学历并且已经33岁的他,直接报考了武汉大学哲学研究生,并顺利通过了考试。在武汉大学学习期间,他依旧用积极的价值定位着当下,放眼未来,浸泡在古今中外的哲学海洋里。如今,邓晓芒被学术界评为“中国新批判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又如他的学友易中天称赞“邓晓芒是中国当代唯一哲学家”。积极自我价值定位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非常之多。我在本文上述邓晓芒先生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每当现阶段处于困难境况时,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自己的当下和未来。《熙娟叙语》里的一句话“不必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而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能为,后半句是有为。前者是消极或保守心态,后者是积极或创造心态。其实每个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在为自己做价值定位,这种定位既是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无论消极定位,还是积极定位,都对个人心理影响极深,又左右着每个人的未来!作者曾红兵高级心理咨询师,健恩心灵空间发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机干预师。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梦的解释)+后现代心理疗法。辅导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与家庭、及心理危机干预等。#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uhaishizx.com/zhsrk/132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