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炉。 《规划》不仅提出“研究深圳经港珠澳大桥至珠海、澳门通道”,还点明了深珠通道未来将以“铁路功能”为主。 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深圳与港珠澳大桥的连接事宜将提上议程,而且大家一直翘首以盼的深珠通道很有可能会进行减配,从最初的“公铁两用”变成“只走铁路”。 这对珠海会有什么影响?我们一一聊聊。 01“单Y”变“双Y” 对于许多珠海人而言,能通过港珠澳大桥直达深圳或许是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这一设想早在最初港珠澳大桥设计时就已经考虑过,西边连接珠海+澳门,东边连接深圳+香港,这种“双Y”构造不仅利于收回建造成本,也更利于珠江两岸的发展。 只是后来方案被香港PASS掉了。 最初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是为了方便珠江西岸的珠海、中山、江门等地的物资使用香港港口。八九十年代,珠三角的的进出口物资很大部分都是通过香港出口的,如果港珠澳大桥当时能够建成,作用会非常明显。 但由于后来深圳港的崛起,物资从香港上船的优势逐渐被弱化,而港口物流费用昂贵等劣势越来越明显。如果再建“双Y”,无疑是给深圳做嫁衣。 所以,最终香港敲定了“单Y”方案,不带深圳玩。 谁让人家出钱最多? 只是,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车流量连预期的一半都达不到。 由于两地牌照限制,这座桥更多承载的只是港澳互通、以及香港单向通往珠海的车流。香港+澳门的汽车总量只有万辆左右,而深圳+珠海的汽车总量却超过万。 能用桥的不多,真正需要的却又没法用。 如果重新加入“双Y”方案,不仅能极大提高港珠澳大桥的使用率,深珠两地通勤更是能缩减至半个小时左右,这将为两大经济特区的资源互换提供无比便利的交流通道。 驾驶沿途甚至还能体验港珠澳大桥的海上风光。 当然,澳门也能从中分一杯羹。 其实澳门与深圳一直都有很强的合作意向,一旦“双Y”落地,两地的通勤时长也将缩减到半个小时左右,商务往来自然能更为频繁,而珠海作为两地交集点,大概率也能喝口汤。 总得来说,如果港珠澳大桥变身“双Y”,整个珠三角就会更加紧密,宏观层面来看,链接珠江东西两岸也是大势所趋。 毕竟相比个别地区的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更为重要。 顺带一提,一旦港珠澳大桥“双Y”方案立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会变成南部沿岸“2+2中心”,即香港深圳(东岸)+珠海澳门(西岸),这样的城市格局哪怕是放在全球任何地区都是极具威慑力的。 当然,这也是我作为珠海人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02减配后的深珠通道 除了港珠澳大桥,这次《规划》还提到了“研究论证以铁路功能为主的伶仃洋通道”。 也就是说,深珠通道(伶仃洋通道的大众称呼)可能不再是公铁两用,而是只能走轨道交通、不能走汽车了。 如果港珠澳大桥修到深圳,实际上就是开辟了一条新的深珠通道,那么原来的方案就需要调整,变成以铁路功能为主,才会避免重复建设。 这会不会利空高新区? 事实上这几天有不少高新区的购房者都表现出了些许顾虑,担心房价会因此萎靡不振。 但我的观点是:高新区短期内预期降低,长线依旧看好,只是购房者必须做好长期持有的准备。 其实从年首次列入规划至今,珠海与深圳官方对于深珠通道的建设早已多次公开的表明态度。 而这次深珠通道再一次被提及,说明它落地的可能性依旧很大,只是究竟以何种方式落地,还需要细节探讨。 客观来说,哪怕最终只能走铁路,高新区离深圳前海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40km,通过轨道交通来往两地只需15-20分钟,这也能让两地产生足够紧密的联系。 只是这次的减配,一定程度降低了大众对于区域的信心。 原本的三菜一汤,突然变成了两菜一汤,搁谁都不好受。 市场信心不足、购房热情骤减,加上今年的金融打压,会迫使那些短期内资金链紧张的房企再一次进行降价促销。 截至目前,我接触到的项目几乎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动作。 短期动荡无法避免,但长线来看,这个区域依旧有他的独特优势。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多次提到过,唐家高新区是54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全珠海30多家上市企业半数集中在这里,周边的多所高校资源,能给区域带来足够多的流动人口和城市活力。而且这里有不亚于任何区域的山海资源,越来越多的主城区居民选择在这里居住,足以说明它的持有价值。 刚需自住该买就买,这点是没有异议的。 而对于投资来说,高新区最大的利好虽然出现了减配,但这影响不了全局发展方向。 珠海高新区与深圳前海的联动近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最终以哪种方式落地?还需要多久?这就需要打上问号了。 有闲钱的、并愿意长线持有的购房者,坚持买入也没问题,但持有5-10年基本只是起步价,下手之前建议先衡量未来几年的资金情况,幻想炒短线的还是早点结束这个想法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uhaishizx.com/zhsms/1299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