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saying: 6月中旬,为期一周的“魅力上海”活动首次来到今年5月刚与上海缔结为友好城市的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在市中心地标——卡莱梅格丹公园内的茨薇塔·祖佐丽奇艺术馆,展出了反映上海最新城市风貌和人文景观的“魅力上海”摄影展和中国首部航拍VR城市形象片《飞越上海》。在米哈伊洛大公步行街广场上还同步展出了由德国摄影家汉斯制作的“度上海”体验型图片展,立体展现上海浦江两岸天际线。很多游客和市民排队体验从贝尔格莱德街头“穿越”到上海外滩的奇妙感受。 活动开幕当天,塞尔维亚旅游形象大使、上海作家陈丹燕与塞尔维亚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莉莉安娜·戈约维奇在艺术馆里举办了“上海作家眼中的上海与贝尔格莱德”文化沙龙暨第期文汇讲堂。陈丹燕从旅游使者和文化学者的视角,讲述上海故事,解读中塞城市文化内涵,展现了作家眼中的友城魅力。此外,在开幕式上还举办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塞裔科学家特斯拉中文版传记《特斯拉传》图书首发式。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共同主办。 贝尔格莱德市民饶有兴致地观看“魅力上海”摄影展 现场对谈认识一座陌生的城市,从比较不同中开始城市精神:崇尚现代性的上海,顽强而浪漫的贝尔格莱德莉莉安娜:你是一位上海作家,同时也很了解塞尔维亚的文化、喜欢塞尔维亚人民。你要如何向贝城人介绍自己的家乡? 陈丹燕:通常我都是向自己的同胞介绍塞尔维亚,这次我很荣幸,向贝尔格莱德介绍我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上海。在来到这里以前,我已经写了六本非虚构的上海故事,这是我敢做这个讲座的背景。《上海的金枝玉叶》年已经在塞尔维亚出版,我在这里有了读者,这是我想要更多地介绍自己城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但我一直不能确定如何能让一个陌生人很快地了解上海。贝尔格莱德看起来更像是北京,而不是上海。后来,我认为,比较两个城市的不同之处,来描绘上海的面貌也是可行。 在地理位置上,贝尔格莱德在巴尔干半岛核心位置,是座建立在巴尔干走廊中央的古老城市,总是不得安宁,被强人践踏,经历坎坷,但它总能一次次从战争废墟里活下来,顽强、乐观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而上海是亚洲的沿海城市,它有海岸线上的优越位置,背靠着富饶而广袤的中国内陆,它天生会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商业城市。上海需要时刻打开自己,一旦关门,就是“死了”。作为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上海具有强烈的现代性,和包容性。所以,开放和包容是上海的生命力,而顽强和乐观是贝尔格莱德的支柱。 陈丹燕从旅游使者和文化学者的视角,对比双城之不同 城市建筑:莫斯科饭店与和平饭店莉莉安娜:第一次来到一个城市,首先看到的就是城市的建筑。从建筑的角度看,你认为,贝尔格莱德和上海的建筑有何不同?这些建筑背后蕴含了哪些文化? 陈丹燕:在贝城,我看见很多类似维也纳的建筑,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就藏在街头巷尾,在二战和以后的轰炸中保留下来。在上海,我们更多的是装饰派艺术风格(ArtDeco)的建筑。我们城市也有一座类似贝城莫斯科饭店的大饭店,是在外滩的和平饭店,也有一个绿顶,也是最重要的古董饭店,也是城市地标,我们的和平饭店就是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在上海的街头巷尾,也有大量的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而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与芝加哥的“壮丽一英里”很像。有趣的是,在贝城,我也见到了新贝尔格莱德的街道和塔式高楼,它们跟我们的北京神行皆似。 贝尔格莱德的莫斯科饭店(左)、上海和平饭店(右) 人文风貌:互联网时代,依旧保持传统书店的氛围莉莉安娜: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自然风貌,从文化风貌上看,两地的城市文化有哪些最直观的不同? 陈丹燕:上海现在有很多复合功能的书店,它集图书、咖啡、文创用品、艺术展示等于一体,装修也很标新立异。贝尔格莱德的书店则类似年到年这个时期的上海书店,尚无电子阅读和网上书店的冲击,书店里保持着古典的阅读气氛。有一次在贝城的一个书店里,突然停电了,但我数了,5分钟内门开了13次,停电不影响读者进出书店的习惯。有个老年顾客还指责为何不停对面“ZARA”商店的电。而且这家书店还在用年是的装修,用书架上安装的滑轮扶梯取书,令我感动。 贝尔格莱德市民在巴尔干地区最古老书店的上海书籍橱窗前驻足 莉莉安娜:从城市中人的角度看,你认为,贝尔格莱德人和上海人在整体性格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陈丹燕:举个例子,上海人走路很快,但街道很窄,所以走路时,双手不可以甩开,因为会碰到别人。但在贝尔格莱德,大家走路都比较慢,所以常常会看见站在人行道中谈话的人们。在贝尔格莱德人眼中,东方人很柔弱,很安静,我想,也许因为上海每年都要经历漫长的雨季,所以我们比较有耐力,比较安静。贝尔格莱德人的个性中包含一种诗意,有时会产生一种激烈的浪漫情绪,乐于与他人交谈、倾诉。街头墙上的涂鸦非常有创意。由于历史的原因,贝尔格莱德人骨子里有一种不安的宿命,他们羡慕上海的生机,更向往和平的生活。但他们能“用不悲哀的态度对待悲剧,珍惜与热爱当下的生活”,这是我眼里塞尔维亚人最值得钦佩的地方。 贝尔格莱德街头墙上的涂鸦非常有创意 寻找双城的共通性,源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的包容性:“混血”文化的影响莉莉安娜:谈了双城那么多的不同,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同中找到很多相同处。从历史上来看,上海曾受多种外国文化的影响,贝尔格莱德也是如此。你对此怎么看法? 陈丹燕:确实,这两座城市都曾被其他文化影响过,因此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比如,现在在贝城的一道美食凝脂奶油(Pide)就是奥斯曼帝国留下的一种食物的制作方法。此外,“混血”的文化使得两座城市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我在卡莱梅格丹城堡的院子里,看见一座帕夏(奥斯曼帝国中的高级官员)的坟墓,听说这位帕夏对塞族也很好,所以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南斯拉夫人也一直保护着他的坟墓。在上海,也有一个外国人的公共墓地,就在离我家不远的虹桥。我陪一位挪威朋友去看外国人公墓,他说墓碑上的名字有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刻字工人抄错了挪威姓氏。尽管如此,在上海,在外国人公墓从静安寺搬迁过来虹桥时,上海仍能给那些上海的永久居民们一块长久并安宁的墓地。也许文化融合的方式不是自愿的,但仍旧尊重和保护自己曾有的历史。这是我认为的双城一种精神上的相同点。 贝尔格莱德的卡莱梅格丹城堡 上海的城市精神、上海的开放和包容,还体现在“四海一家”上。年左右,欧洲人在上海建立了“公共花园”(PublicPark,现为外滩公园),但是禁止华人入内。不久,上海人也有了自己的公园,在苏州河边建成了华人公园(现为河滨公园),并在公园门楣挂有“寰海联欢”的木匾,却没有洋人不得入内的规定,这就是上海人的精神。 老上海的外滩公园一角 大同精神:对生活的坚持和追求莉莉安娜: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影响下,贝尔格莱德人和上海人有哪些共性? 陈丹燕:虽然两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但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坚持是相同的。例如,上海人常去其他城市工作,但只要条件允许,一个家庭总还是尽力保持着上海的语言、饮食习惯,第二代回乡时并不受很大影响。在贝尔格莱德,我看到一个关于南斯拉夫日常生活的展览,策展人告诉我这个展览的名字翻译成英文叫做“LongliveLife”,意为“你什么都会失去,但是生活本身是会有力量帮助你生存下来的”。贝尔格莱德也有一句金句:“你要来炸我吗?如果你不来炸我,我就回家去漆我家的栏杆了,因为夏天要来了。”尽管轰炸声声,炮火下的生活还要继续,这背后流露出来的精神气息是贝尔格莱德人对于生活的依赖,非常可贵。因为这些,贝城也成为欧洲人的夜生活中心。 街头绘画创作,地面色彩缤纷,贝尔格莱德的街头充满艺术性 莉莉安娜:感谢你说了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我很想去上海看看。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上海文化、历史的资料。上海既是一个传统城市,也是一个现代城市,不仅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是一个融合不同文化、不同事物的城市,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上海作为一个沿海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变成现在这么了不起的国际大都市,这让我很惊叹。今天的活动是我们开始了解上海的第一步。 塞尔维亚最大的报纸对文化沙龙的报道 专访要做一部作家的电影——从《捕梦之乡》到《萨瓦流淌的方向》 1《捕梦之乡》探索神秘之国文汇报:你曾花了四年的时间捧着《哈扎尔辞典》追随着作家帕维奇的足迹来到塞尔维亚,“带着自己的身体”走进小说环境里,并写出《捕梦之乡——〈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该书的塞语版6月刚在普罗斯维塔出版社出版。你在行走过程中对这座城市和人民有哪些感悟? 陈丹燕:其实小说《哈扎尔辞典》年就出版了,这部小说不好读,因为它有许多隐喻,还有巴洛克式的迷宫结构,但这是二十世纪欧洲小说的高峰,与《尤利西斯》并列。在上海,我也看不懂《哈扎尔辞典》,但我非常想读懂。所以我想我应该带上小说来到作者家乡塞尔维亚,设法在地理历史环境的帮助下理解这本小说。当我在塞尔维亚读完它,我开始一路写读书报告。为了懂得多一点,第二次再去塞尔维亚时,我先花了40天,在土耳其旅行,了解奥斯曼旧事。然后几乎是沿着当年多战争之路前往塞尔维亚的。读书报告后来在中国出版,这就是《捕梦之乡》。从年开始准备,到年上海书展时《捕梦之乡》出版,我曾带着书三次去到塞尔维亚,从一年一次到半年一次,我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这个国家。 印象中的塞尔维亚是个神秘的国家,因为关于它的资讯很少,就像被“屏蔽”了一样。要不是《哈扎尔辞典》,塞尔维亚对我而言或许只是地图上一块,对它的想象也不过就是战火纷乱的样子。在与当地人的接触中,他们特有的强烈热情、善良、乐观让我感动,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更愿意活在当下,及时行乐。 陈丹燕著作《捕梦之乡》(左)、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小说《哈扎尔辞典》(右) 2首部中塞合拍的电影,探索文化内涵的精神力量文汇报:你正在拍的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是中国和塞尔维亚合作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并得到了双方政府的支持。你也完成了从作家到导演的身份转变,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做电影的? 陈丹燕:这应该算是一部上海出品的作家电影吧,要是最后我能比较好的完成自己心里对这部电影的想象。我也不能说完成身份转变,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更像是一次对不同表达方式的尝试。在塞尔维亚,我没有看到印象中的战火连绵,却看到街上有许多穿着美国牛仔短裤的小姑娘。文字有时难以表达的直观冲击,要靠图像来帮一把,照片有时难以表达的辽阔与移动产生的冲击力,要靠电影来帮一把。这让我第一次动了用影像记录的念头。这部电影是关于塞尔维亚文化现状的故事,是关于文化如何支撑知识分子劫后余生,并顽强生存的故事。 在贝城的巴尔干最古老的GecaKon书店 这部电影由三个故事组成:巴尔干最古老的GecaKon书店和南斯拉夫时代最重要的普罗斯维塔出版社如何生存、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馆如何在关闭十年后重新开馆、“LongLiveLife”展览的策展人如何探索生活本身对人们心灵的支持。所以,电影汇集了三群人,三个故事,三种塞尔维亚文化上的现状。我想表达的是,那些以前非常重要的文化机构,现在是什么样子?对整个南斯拉夫的艺术史非常重要的艺术品,现在是用怎样方式生存?又是如何被理解?另外,在前总统铁托去世时成长起来的新任艺术策展人,成长时代伴随着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动荡,如今是用什么方式继续他的艺术梦想?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是简单介绍一个国家,而是试图回答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就是面对世界给你的伤害,你要靠什么活下来。塞尔维亚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活下来的方式——用狂欢来对待悲剧,用爱而非仇恨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 由于电影拍摄的核心团队来自中方,我们一直问自己:作为外国人,我们站在什么立场来描绘塞尔维亚?用什么视角来看待这个国家?我们如果没有辽阔的理解力,和文化上的强大支持,也就是没有自信的话,可以做成一个风光片,但无法做这样一个记录电影。我们在探索这个国家的人民宿命的乐观态度是怎么来的,其中文化起到了多大作用?我们想要告诉大家的是,要像塞尔维亚人那样守护自己文化的核心,获得自己的精神力量。因为就算失去所有,文化不会失去,在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的心灵中,文化是保护心灵的武器。 留有战争痕迹的贝城街道建筑旁,依然有跳芭蕾舞的女孩 3帮助远大于困难,尽力传播好“一带一路”合作国文汇报:在拍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得到过哪些帮助? 陈丹燕:这是部纪录片,完全不用演员,所需拍摄的场景全靠人们自愿,如果不同意被拍摄,我们只好重新选择。过程中,我也遇到了重新写剧本的窘迫,遇到团队合作上的困难,遇到创作理念上的分歧,更遇到志同道合的互相扶持,赤胆忠心的付出和给予。这些是不小的挑战,也有心心相映的感动。比如我们工作时是中文、塞语、英语三种语言的交流,我们却都不是英语母语,所以夹杂着许多口音的英语难免让人生发误解。此外,中国人工作的“计划性”和塞尔维亚人的“即兴”风格也有冲突,这两种不同的做事方式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磨合。团队里每个人都有很大压力,感觉每天都在为一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片子进行拍摄。 在拍摄时,我获得了塞尔维亚政府与知识分子以及民间文化机构的大力支持。文化部开放了关闭11年之久的现代艺术馆供我参观;东正教的牧首也亲自开放国家文化遗产的修道院让我能拍摄一次晚祈祷,这是这个祈祷仪式七百年以来,第一次接受拍摄;美术馆馆长甚至打开仓库给我们看……他们给了我许多热情澎湃的帮助,我只想尽全力做好这部影片,让中国乃至全球的观众更多、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合作国的心灵世界,这是我理解的,对那些帮助的报答,也是对我们这个辛苦工作,很少报酬的团队伙伴的交代。 陈丹燕导演的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预告片已于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 文汇报:如你描述,我们能感受到艰辛。何时可欣赏到这部电影? 陈丹燕:预告短片已于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发布,目前影片刚完成第一次剪辑,后面还会剪辑1-2次,有望今年底完成,参加明年6月份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然后我们就会回贝城,在当地的电影节放映。 文汇报:试水导演觉得过瘾吗? 陈丹燕:完全是一种新生活。拍摄之初,我讲十分钟话,嗓子就哑了,因为作家不需要讲这么多话;我写过20年的图文书,我一直希望将抽象与具象结合,当图文不能满足我的愿望时,移动影像可以让想象力加倍。所以,如何将我在书桌前的工作图像化,思考“怎么拍”是个艰难的挑战,但我确实很享受这个过程,在年轻的合作伙伴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新阶段。 陈丹燕的书房充斥着塞尔维亚的气息 现场与在线互动朋友们误以为我在黄浦江边拍的照文汇报:参观了“度上海”展,现场又听了陈丹燕和莉莉安娜的双城对话,你对上海有何新印象? TanjaKova?(85后,塞尔维亚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和市场经理):此前,上海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尚未触及的地方。“魅力上海”活动让我有了全新的认知,还交了上海的朋友。与我一同参观“度上海”摄影展的当地市民都大开眼界并乐享其中。重要的是,系列活动让我们“开眼看东方”,因为在塞尔维亚平时白癜风专项援助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