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爱心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从“严谨干练”到“涉嫌违法”,广东珠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原局长李桃艳这不到半年的身份转变实在是出人意料——公众原本信赖的“市场守护者”,竟然也会“翻车”被查,这戏剧化的反转,无疑给人泼了一盆冷水。 李桃艳先前的“务实高效”形象深入人心,这位市场监管局的领导,曾多次带队检查食品安全,强调整治不合格产品。然而,今天的她却被指涉嫌严重违法,处在被调查的风口浪尖,颇有几分讽刺意味。公众想要知道的是:她到底因为什么“出事”?而更令人寒心的是,这类在监管过程中问题频出的案例,早已不止她这一例。 在她任职期间,珠海的食品抽检发现多次不合格产品。虽说这些问题产品是否直接与她有关还无定论,但谁能相信这一连串的监管失职里她能全身而退呢?食品安全的防线一旦被松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监管者的疏漏让问题产品进入市场,最终买单的,往往是无辜的消费者。这样的“保护伞”不但没起到保障作用,反而成了潜在的隐患,甚至堕落成某些利益集团的“保护网”,这才是公众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市监系统的腐败、失职,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年来,市监局内部的问题多次被曝光,吃拿卡要、权钱交易、地方保护……有多少权力和利益在明里暗里交织,早已让人心生警惕。权力本应为市场的规范保驾护航,可滥用起来却成了谋利的利器。李桃艳事件正是再一次警示我们——市监系统若不在制度上扎紧笼子,不断严格监管,权力滥用的风险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不知又会波及多少民众的利益。 有人说市场监管局局长就是“市场的守门人”,这话没错。但若“守门人”自己先出了问题,那么那些问题产品、黑心商家岂不是更容易趁虚而入?如此一来,监管体系就会变成一纸空谈,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就成了笑话。这次调查尚未结束,李桃艳的具体问题或许还没全部浮出水面,但这事给所有监管者敲响了警钟:别拿老百姓的信任当儿戏,更别拿手中的权力当“摇钱树”。监管不是个人私利的工具,市监局不是谁的私人领地,而是全体消费者的保护伞。若这层保护失效,最终失去的也是市场对监管的信心,任谁都承受不起这个代价。 行文至此,笔者想问:一个监管者若变成了权钱交易的中介人,那消费者还能指望谁来真正守护市场公平?对此,您怎么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zhuhaishizx.com/zhsls/13922.html |